在2018年这股“拥抱区块链”的热浪中,谁能率先找到应用场景、推出落地项目,成为了竞争最重要的部分。
这其中,溯源防伪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区块链落地领域之一,也是巨头们争夺区块链技术落地的第一个领域。在国内,重庆、杭州等城市纷纷率先“试水”区块链在食品溯源的应用;天猫、京东等电商巨头也在各自体系内采用区块链技术对商品进行溯源防伪。
与传统溯源防伪相比,区块链溯源有什么优势?区块链技术能解决溯源防伪业务中什么痛点?区块链技术能否开启溯源防伪业务的新篇章?
与传统溯源相比
区块链溯源解决了信任问题
过去无论是国家的鼓励还是企业的努力,都没能解决商品溯源防伪中最大的难题——谁来提供具有公信力的信息?商品供应链如此复杂,利益相关者如此之多,无论选择任一方都会存在质疑。
现在区块链为溯源防伪提供了新的工具,它具备去中心化的特性,不依赖于某个组织和个人,利用可信的技术手段将所有信息公开记录在“公共账本”上,被认为可以解决传统溯源防伪业务中的“信任问题”。
“商品的溯源包括信息的搜集,整合和展示,还要保证可信,”京东Y事业部区块链应用创新负责人张作义称。具体来说,区块链是一种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记账系统,链上的数据具有时间戳且不可篡改,与商品溯源防伪业务中数据的记录要求颇为吻合。
“传统信息只对接给一个中心的记账方式,从技术的角度来讲信息是可以被篡改的,但是有了区块链以后,所有信息一旦记录到区块链上就无法更改,而且京东区块链的信息记录不止在京东有,在品牌商也有,在检测机构也有,在政府监管部门也有,就解决了信任问题。”他说。
张作义认为,一旦不可篡改的信息被建立了,相当于确定了物理世界的商品在互联网世界的唯一身份,而且实现了基于这个身份流转的所有的追踪和记录。无论是呈现给消费者,还是配合国家做重要产品的追溯、召回等,区块链都提供了非常好的解决方案。
技术只是工具
传统溯源中的问题仍然存在
事实上,区块链只是提供了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记账方式,解决了重要的“信任”问题。但在供应链领域,尤其是食品供应链,传统商品溯源防伪遇到的问题,区块链溯源同样少不了。
据TAC溯源链创始人王鹏飞介绍,商品的溯源防伪过程包括信息采集与存储,每一个商品都有一个唯一对应的二维码来接收信息,最终用户通过手机扫二维码进行验证。这就意味着,溯源追踪的是二维码不是商品,二维码贴在包装上,包装中的商品有被掉包的可能。
对此,王鹏飞认为,区块链只能提供信息化的技术,并不能解决造假和掉包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传统溯源防伪中使用的电子标签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一些技术可以做到在产品内包装放置标签,标签与GPS传感器绑定等等来减少造假可能。
用区块链溯源的另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是,即使数据无法篡改,怎么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目前的做法和传统溯源防伪并无差别,都倾向于纳入政府机构和第三方机构进行监管,对溯源防伪数据进行背书。但最终如何监管、如何验真,区块链技术仍然无法提供解决方案。
此外,商品溯源防伪的第一步是信息上链,但对于供应链极其复杂的食品行业来说,仍然面临头部信息缺失、分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据王鹏飞介绍,当前向上追溯基本上只能做到中型或大型的品牌采购商,由品牌采购商负责对自己的产品信息进行上链。
关键仍在公信力
区块链能否开启溯源防伪新篇章?
业内专家表示,区块链技术尚处于讨论研究和推广应用阶段,但随着大数据、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已经可以预见其在供应链领域大有可为。
“一旦企业决定输入假数据,这个记录就永远无法抹去,就算短期内不被发现,长期来看就是一把悬在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该专家认为,应用区块链技术最大的好处是增加了造假成本。
另一个问题在于,区块链受限于当前分布式的记账结构,对于完全去中心化的公有链来说,TPS3000(每秒最多处理3000笔交易)是目前行业的共同的瓶颈,相比之下,支付宝在2014年时TPS就达到了285万笔。在这种条件下,要使用公有链对商品溯源信息进行存储并不现实。
因此,当下的区块链溯源应用基本上都采用了联盟链的设计,将原本的“一个中心”,变为“多个中心”的架构,由多个中心组成一个可信任的“生态圈”,对数据的真实性进行背书。
“区块链业务也讲生态,联盟链的生态,除了企业,政府部门和质检机构的加入都会增加这个生态圈的公信力。生态圈不够好,没有公信力,存储的数据很难被认可,别人也不会相信这个数据没被改过。” 张作义认为,想要实现区块链溯源防伪,关键还是追溯公信力。